本文言谈观点来源微信公众号“码头青年”侵删


过年这些天,看到包含各种生僻异体字的祝福语,尤其是那个“龙行龘龘”,央视都在用。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字是这附近超市门口贴的祝福海报;一整张的艺术字上面,只有这俩字是标准楷体。
仔细看了一下,不会读。回去翻字典查,才知道念“dá”。尝试用电脑OCR识别一下,根本无法识别,只能去复制祝福语上的这个字。刚要批量发送祝福罐头短信,我顿了一下----为什么要用这个字?
我既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,也不知道这个字原本出现在哪里,是什么样的作用;仅仅是因为今年是龙年,三个龙,就“龙行龘龘”了。除了龙行龘龘,还有前程朤朤(lǎng)、生活䲜䲜(yè)、百业骎骎(qīn)、财运㵘㵘(màn),这些字在近几年运用的可不在少数。有用吗?我们费了多少年,为了把繁体字变成简体,简化说话,让交流更方便;龙行龘龘跳出来,一把扇碎了所有。这是语文的退步,为了表达而表达,为了好看而好看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社会语言学之父陈原就在《语言与社会生活》中说,“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,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,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,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?这是我们经历到的一种污染灾难。”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更喜欢掉书袋说大词。此类生僻字早已弃用多年,是什么人将其从时代的坟墓中掘出,又是什么人将其启用?龙年大吉,万事如意,多简单多真诚的祝福词,不比所谓龙行龘龘简洁明了吗?

下文全部转载自原微信公众号“码头青年”,不妥请联系我删除。写的太好了,我100%赞同,故不做修改。

龙行龘龘,看起来似乎很有文化,但是茴香豆的“茴”字也有四种写法。龙行龘龘,是什么意思?有几人知道?这种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,到底有何意义?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,到底是想向社会传达何种取向?
几十年前,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,比如打倒、摧毁、砸烂甚至炮打。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,诸如叛徒、特务、卖国贼等等。语言和文字是思维的外化,生活在如此语言环境中的人,他们的思维一定会被打上某种终身不褪的烙印。
这些被污染和扭曲的语言,体现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。最终,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,日积月累之下终究会发生作用。比如,裁员和失业,似乎是嫌这两个词丢人似的,偏偏叫灵活就业、优化,或者慢就业,更有甚者,叫“向社会输送人才”。比如,将某种行为污名化,于是就有了恶意返乡、恶意讨薪、恶意躺平这些说法。还有一些名词我们也很熟悉,什么等反转、带节奏、夹带私货、人血馒头。另外,还有什么负增长、待富人群、踔厉赓续。

对整个语言污染最严重的,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。2013年1月9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文指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,如“高度重视”“亲自过问”“现场指挥”“积极、及时、立即、确保”等。当时的新华每日电讯还支招说,官话要焕发活力,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。要有民生情怀的支撑,要接地气,才能激发民众的情感共振。问题也指出了,解决办法也有了,但是这么多年下来,效果似乎并不明显。

在语言污染方面,短视频也在起着很坏的作用。在算法和大数据的作用下,平台的词库同质化严重,我们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,但是翻来覆去其实就是那点词汇量。其背后逻辑是,语料库越模糊,受众的理解成本越低,获得的关注就越大。当你看到某个美好事物时,你已经不会用很精确美好的文字来描述,映入头脑中的词往往是:卧槽,这谁顶得住啊。对于美景,千篇一律的文案是:一辈子总要去一次的某地。这就是为什么短视频让人越看越蠢的重要原因。

语言的污染与腐败,及其呈现出的后果,让基于事实、逻辑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困难重重。立场和身份大于事实本身,很多人不再在乎你说的有没有道理,他们只看你站在哪一边。理性公共讨论的缺席,所造成的后果,这些年来大家都看到了。整个社会快速低幼化、肤浅化,导致严重缺乏逻辑的现象层出不穷。汉语的星空本来极优美,无数先贤的经典诗文,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,照耀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天空。可惜,再看看今天的汉语世界,充斥着空话、大话、假话、废话甚至脏话,让人绝望窒息。我们的文明,不应该以如此方式走向远方。请让中文回归真善美。

原作者选了几首儿童诗。其中最引我感动到真诚的是一首七岁孩子写的《灯》。全诗两行,我摘抄在这里。

姜二嫚 七岁
灯把黑夜
烫了一个洞